查看原文
其他

本篇核能!央视为这两位哈工程校友“点播”

优秀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3-03-25

“华龙一号”作为中国核电创新发展的

重大标志性成果

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哈工程校友李军

作为福清首堆的安全系统负责人和

海南3、4号机组总设计师

校友于沛

作为安全及辅助系统的设计者之一

为国之重器贡献哈工程力量

近日,他们作为“70后”和“80后”专家代表

受邀参加央视《我的艺术清单》节目

现场“点播”电影《阿甘正传》

和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

以影视和歌曲勾画艺术辐射到生活的面貌

分享自己与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故事

愿做中国核电事业不停奔跑的“阿甘” 

人物简介

李军

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华龙一号”海南核电站3、4号机组总设计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1995级校友


电影《阿甘正传》中,珍妮对阿甘说:“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往哪去。先跑起来再说,风就能告诉我们该去哪里。”这是李军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李军说,在核电建设发展的时代,自己除了比“阿甘”聪明一点,更多的时候像“阿甘”一样,在核电事业的各个发展时期,都一直在努力地奔跑

坚守:做的人少,就自己多做一点

李军从哈工程核学院(原动力工程系)毕业后进入中核集团工作,从秦山二期核电站建设到“华龙一号”福清核电站5、6号机组,再到海南核电站3、4号机组,他20余年始终为核电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1999年,我国首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2×65万千瓦商用压水堆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的建设进入后期阶段,刚刚入职的李军参与了系统设计的相关工作。“刚开始有些迷茫,学校学习的知识包含方方面面,但是系统设计要求我们做‘专家’。”李军说。他开始学习CAD制图、计算分析软件、三维设计等相关方法,在工作实践和学习中完成身份转换,适应工作内容与节奏,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2005年,李军负责岭澳二期核电站的系统设计工作,这是中国第一次自主设计百万千瓦级的商用压水堆核电站。而此前,受建设项目少、专业人才稀缺、收入低等原因影响,我国核电建设行业“不景气”。李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他作为系统与布置设计所系统一室主任需要负责数十个系统的设计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另一方面,很多人因为在核电的低谷期离职,人员缺口很大。


“但是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李军说。没有人可用,那就自己多干一点。李军整天泡在办公室里,没日没夜地画图、设计、计算、验证。直到2006年,随着核电事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核电领域的人才逐渐增加,李军所在的团队人员得到补充,情况才有所好转。


通过岭澳核电站二期项目建设,我国加快全面掌握第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技术,基本形成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计自主化和设备制造国产化能力,为高起点引进、消化、吸收第三代核电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让中国技术达到国际领先

“现在我国的核电站有51台机组在发电,每年发电量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这得益于几代核电人的努力。尤其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核电人以更高的标准继续着事业,为民造福。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同为哈工程校友师兄邢继和团队成员在不断优化与加固已有安全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革命性的创新思路: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这是能够充分利用已有技术基础,又满足最新安全要求,同时在国际上达到领先技术水平的方案。2011年,李军开始负责“华龙一号”核电站能动+非能动的安全系统设计工作。

革新概念的提出带来的是很多未知和挑战。非能动安全系统的设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没有合适的软件供使用。李军作为系统设计负责人,带领团队从头开始编程、计算、验证。与此同时,委托母校哈工程核学院孙中宁老师团队和其他院所的团队三支队伍同步开展非能动安全系统的数值分析工作,以确保研发的可信度,最终发现李军和孙中宁老师团队得出的结果一致,后经过多次试验,也证实数据分析的正确性。“分析工作是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对新事物认识不充分的情况下,就要通过多做多尝试来验证、加深认识。”


非能动系统需要在反应堆厂房里布置将近3000立方米的水,并且满足72小时不需外人干预和补水的电厂自治,这是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


为了尽快找出解决方案,李军在计算、推演、工况分类、水源选择等方面想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华龙一号”核电站“能动+非能动”的安全系统的成功应用,让核电站更经济更安全,成为中国自主三代核电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大“杀手锏”。

2021年,“华龙一号”海南3、4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李军作为“华龙一号”海南核电站3、4号机组的总设计师,是整个核电站研发设计工作的“最高决策者”。除了要负责系统设计,他还要对物理、热工、电气仪控、设备、土建、事故分析等工作进行了解和决策。


海南机组建设时面临着设备采购进度和设计进度不匹配的难题,为了按时完成项目进度,李军需要根据丰富的经验做出判断,在没有设备到位的情况下,利用分析完成包络性设计。李军要积极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推进项目的进展。


“从福清首堆5、6号机组,到漳州1、2号机组,再到海南3、4号机组,‘华龙一号’是一个不断优化、改进、升级的项目,这是我国核电建设发展30余年的积累。”李军说。

信心:助力“双碳”

中国核电事业前途光明

李军始终关心着学校核专业的发展。“我上学时,整个专业只有二三十人,现在已经变成独立学院,学生和老师的规模也逐渐扩大。” 李军说,“作为具有‘三海一核’特色的高校,学校的核学科历史悠久,基础好,科研实力和科研平台很强劲,母校核学院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李军接触过很多学校的毕业生、校友,他对哈工程学子的印象是踏实肯干,这也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做科研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切忌浮躁。二要有创新意识和斗争精神,永远不要满足于现状。要让设计出来的成果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就要舍得修改,舍得完善、优化。”他说。


对于在校的学弟学妹的学业和未来发展,李军给出了建议。他希望大家把握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踏实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多多参与科研项目等进行经验积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以好的状态面对学业和工作中的挑战。


“我国当前核电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春天,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加入核电建设的行列,用优异的成绩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这条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李军说。

每一位核工业建设者都是夜空中的星

人物简介

于沛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核工程设计院

系统与布置设计所系统一室主任

微堆主回路系统总设计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级校友

她带领团队承担了公司几乎所有核电工程项目

及新堆型研发项目的核岛工艺系统设计工作


“很多人面临选择的时候踌躇不前,但不能因为选择困难就停止不前。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条路坚持下去都会有收获,都是一种积累。”于沛说。在央视《我的艺术清单》节目中,年轻时尚的“80后小姐姐”于沛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夜空中最亮的星》。她是哈工程2003级校友,本硕就读于哈工程核学院(原动力工程系)。自2010年毕业进入中核集团工作,她已经逐渐成为中核集团的青年力量。

核电站的设计建造是个极其复杂的超大工程,包括上百个系统。作为系统与布置设计所系统一室主任,于沛负责反应堆工艺系统设计。“就像人体不同的器官组成不同系统,工艺系统设计也需要统筹考虑,保证每一环节运行流畅,每一个部分实现预计功能。”于沛形象地比喻道。


这需要了解流体、热工等基本原理、水暖电、仪控等基本知识,以及管道、设备等多个环节工作原理,在系统设计的图纸、报告、说明文件等中事无巨细地体现,为仪控、电气等专业的工作做出指导和要求。“规定条件的注水量、取水位置、用电控制甚至需要购置的器材标准都要体现清楚。”于沛说。她在实践中以及工作之余“恶补”相关知识,让自己迅速适应工作内容。

为“华龙一号”设计安全及辅助系统

作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的核电站,“华龙一号”拥有能动系统和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双重屏障”保证核电站安全。除了堆芯、压容器、蒸发器、稳压器,主泵等构成的核电站主回路以外,所有涉核的安全及辅助系统,都由于沛所在的科室负责设计。


这其中有核电站正常运行必备的水系统、化学系统、发电系统等,还有针对核事故专门配备的应对突发事故的系统,共计20余个,小组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同时负责3至4个系统的设计工作。

2020年11月,“华龙一号”调试进入后期,晚上六七点钟突然出现现场反馈试验数据出现异常情况,这时还没有下班的工作人员立即投入问题排查工作,于沛也当晚就开展了计算分析。每更改一个数据,都意味着需要重新进行一轮分析计算。“最初是6、7个人,后来发展到20多人,我们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于沛说。


在三天后团队拿出了第一版分析报告,之后又经过不断地查资料、调研、分析计算、对比、校对、审核验证,历时两周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科研是一个严谨求实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证实,还要证伪,要让我们得出的结果经得起考验。”于沛说。


“回顾‘华龙一号’的研发过程,虽然我只参与了一小部分,也深深地感到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核电技术发展,只有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受制于人。也体会到做科研不能盲目,要经过深入地调研,发现问题关键,细致严谨地攻关。”于沛说。

“核电站是核电人心中最亮的星”

2010年从学校毕业后,于沛欣然选择了从事核相关工作。“我认为我赶上了国家核电发展的好时候,希望能够加入核工业强国建设的大军贡献力量。”她说。


2013年,于沛担任设计代表到核电站施工现场工作。这不是一个轻松活,她必须对施工现场每一个环节进行调研考察、数据收集,帮助检查维护等。“做好系统设计,必须要到一线熟悉每一个环节,对我而言这是宝贵的机会,不觉得是个‘苦差事’。”近一年的时间里,于沛几乎走遍了现场的每一处,爬上了机组的每一个台阶,经常弄得满身泥土、汗水。


核电站一般建在离市区大概数十公里处,周围比较荒凉。一次深夜,于沛从施工现场结束工作后乘车回到市区,她偶然从倒车镜往后看,看到施工现场的灯在漆黑的夜里亮着。当时的车里循环播放着的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亮着灯的核电站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是无数核电人奋斗的地方。”这一幕永远留在于沛心里。

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我们责无旁贷” 

当被问到谁是心中最亮的星星时,于沛毫不犹豫写下了“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邢总是‘华龙一号’的总设计师,是我们团队的‘定海神针’。”作为同为哈工程校友、邢继“小师妹”的于沛难掩自豪和崇拜。


“邢总平时工作很忙,‘华龙一号’的研制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是他总能儒雅、平和地解决问题。”从邢继身上,于沛看到了学者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工程全产业链实施的驾驭能力、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的掌控能力以及作为总师的领导能力


“有时候大家难免会因为科研问题争论,他总是能够耐心听取他人的问题,然后给出中肯的意见,我们很团结和谐。”一次于沛团队在向邢继提交报告时,邢继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错别字,就讲了一个因为小失误闹了大笑话的故事,提醒整个团队要注意严谨细致,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于沛(二排右一)在哈工程读研究生期间班级合影


母校哈工程的老师也是于沛心中最亮的星。核学院的孙中宁教授对待科研一丝不苟的态度影响了于沛。在做实验时用到热电偶温度传感器,为了保证实验数据准确,需要基础水温保持在0摄氏度,于沛和团队成员每天都要把冰凿碎制作冰水混合物,一次他们将并没有凿碎的冰块放入水中,导致实验数据出现偏差。孙中宁在查验了实验环境后,立即指出了这一错误,“一点小粗心都会对实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做科研容不得一点‘对付’和‘糊弄’。”


于沛的研究生导师阎昌琪教授则从培养科研思维方面给予她帮助。面对新的课题或者科研问题时,阎昌琪会从宏观视角为于沛分析,从技术路线的角度帮助于沛建立思维逻辑,教会她“想清楚再动手做”。


于沛说,每一位核工业建设者都是一颗颗星星。他们中间有为了实现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而坚持技术攻关、头发灰白的邢继,有平地搭建起世界最大的“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综合实验台架”的孙中宁教授团队,也有施工现场三件衣服穿了一个月的设计代表,有手机没信号在施工现场工作了30多个小时后,才接到妻子已经顺利生产的调试工作人员……他们都是默默发光的星星。


核电作为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被视为多数有核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我国在核电领域的发展也迈向自主创新的“无人区”,作为集团近几年的招聘官之一,于沛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投身核工业强国建设:“工科学生从事的工作往往没有太大的利己性,更多时候我们是与团队一同做技术攻关,就像是航母上的一颗螺丝钉,核电站上的一台阀门,但是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我们责无旁贷。” 

从“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哈工程孙中宁教授团队

到校友李军、于沛

哈工程人始终守正创新

在传承中拼搏

为我国核电事业建设贡献哈工程智慧!

在节目现场,主持人问他们

“传承的核工业人的精神是什么”

李军的回答是:拼搏进取

于沛的回答是:强核报国,创新奉献

邢继“大师兄”也号召更多具有报国之志和

强国之心的高科技人才

闯进核电研究的“无人区”发挥关键作用

为核电助力 

向他们学习!

让更多的国之重器上

闪耀哈工程智慧!

模范!这位哈工程博导独创妙招

成为学生开启“动力大门”的钥匙

妙!

看这群青年碰撞出的科创火花

10896米!

哈工程“悟空号”AUV再创潜深纪录!

赞!哈工程这伙年轻人让我国船体结构极限强度试验

水平实现弯道超车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谷雪

视频 | 央视网

图片来源受访者

排版 | 李千卉

编辑、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